■ 地址:深圳前海國際人才港六樓
■ 電話:0755-82206702
■ 手機:137-2438-8769 /
159-8677-0196
■ 郵箱:3165496714@qq.com
說狄少英先生為當今中國畫壇人物畫大家,是因為他的人物畫成就廣為人知。又說不盡然,是因為他的山水畫、花鳥畫、書法、金石篆刻乃至詩詞造詣之高鮮為人知,此中尤以山水畫為最。這與狄少英先生內斂之性格不無關繫!
和許多知名畫家一樣,狄少英先生也出自名校、受授於名師,自己在美術界中已經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應該有資格和大家一樣坦然進入“技法繭房”,來他個“一招鮮吃遍天”了。可是當夜深人靜時,他常憶丹青豐碑中的先賢,靜觀翰墨英傑中的同行,又有誰不想“更上一層樓”,如白石翁一樣“衰年變法”呢?他捫心自問:“我的丹青畫藝,就止於此了嗎?重復自我有意義嗎?”就這樣,他無數次地拿起畫筆而無心作畫,一次次地追問,一次次地求索
恰是不滿足於自己當下的藝術成就,他在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上苦苦追尋孜孜以求。回想自己的藝術之路,就中國筆墨的深度而言,他多年以來一直註重技法的錶現力和准確度,一切專業院校的技法和手段對他而言手到擒來,“捨我其誰”的自信還是有的。“可是技法不是中國畫的全部”,怎麽才能夠沖破自己固有的作品模式藩籬?特別是找到古意中之新奇,新奇中之自我?自我中之氣運,氣運中之靈動?這個命題猶如一座無法逾越的山峰,橫亙在他的面前!思索先賢之法,令他痛苦至極!他無法感受到作品中“由生到熟,由熟到生,再由生到熟”的那種涅槃重生般流暢詩意的生命跳躍?他完全明白這顯然已經不是技法可以解決的問題了!他決定減少作品的創作數量和過多的社會活動,靜下來讀書。他提筆寫下七律《修身》一首:
微身伏案幾寒霜,黃卷青燈夜未央。
陋室經年衣帶緩,素心尋夢畫屏張。
詩裁風月蘊嫻雅,書寫煙霞和樂章。
淡泊功名超物外,天真愚樸共清狂。
至此,他便一頭紮下去,嚮先賢求答案,嚮奇峰要草稿。他終於抓住了“書畫同源”和“師造化”的兩柄開山利劍!
唐代張彥遠《歴代名畫記•敘畫之源流》中曰,“頡有四目,仰觀垂象。因儷鳥龜之跡,遂定書字之形,造化不能藏其秘,故天雨粟;靈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。是時也,書畫同體而未分,象制肇始而猶略。無以傳其意,故有書;無以見其形,故有畫。”此為最早的“書畫同源”說。狄少英先生與從古至今很多文人畫家一樣,一幅畫完成後,落款時常常用“寫”這個字。他突然有一種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的感覺,天天講而筆未至且無感,他頓悟覺察——這不僅僅在錶明寫意,也是創作過程中對書法用筆,“書寫性”的闡釋。從彼時起,他下定決心,從頭再來苦練書法長達十年!
在當今中國美術界“書畫同源”似乎已經成為每個書畫家耳熟能詳的畫論,有人開玩笑地說他“能言者未必能行”。十年後,狄少英先生做到了“能言亦能行且至之”。也有人說“出名要趁早,得利早入袋”,狄少英乃愚公乎?哪有時間寫字,好好畫畫得了!但,事實證明他是具有前瞻性的大智慧,具有心到筆至,墨到意彰的“寫”成能力。
“自古就講‘書畫同源’,字面上都認知,但是能深入到靈感深處就不容易了,大部分藝術家都認為在書法上用功夫太多會影響畫畫。似乎畫畫才是正事,而書法可鬆懈。實則不然,任何藝術的造型都離不開線,而線的力量正是來源於書法,從遠古時期的巖畫、彩陶圖文,一直到古代繪畫都是線的藝術。所以要想畫好中國畫就必須有很深的書法造詣。這樣用書法的筆法去畫畫,妳就會感到下筆遊刃有余。不拘泥,不遲澀。”面對採訪,狄少英先生說。
隨著幾十年書畫創作心得和名利沈浮的感悟,狄少英先生不去在“異源同流”還是“同源異流”的“筆墨關司”中耗費精力,終於十年磨一劍,“書畫同源”的要旨打開其從人文唯美到大化自然的通道藝境。他將科班繫統化技巧訓練,及十多年的時間裏從臨帖、楷隸入手重習書法的效果,再與讀書、寫詩、金石制印相得益彰,用中華翰墨文化的優秀傳統內質,重塑藝術創作的自我、忘我、無我的“狄家山水”新境界!
“搜盡奇峰打草稿”是他“師造化”的第二步,走出畫齋嚮大自然求靈感。
陽春輝萬物,淑氣漫青川。
仟壑桃花雨,一溪楊柳煙。
鳥鳴迷翠幄,魚戲皺清漣。
舉步穿幽徑,曲歌堯舜天。
狄少英先生的藝術創作的又一個春天來到了,他信筆寫了這首《遊春》五律。
狄少英先生
關於山水畫和詩詞創作,狄少英先生認為“山水有一種靈氣和自己的心靈溝通,山水間是靈氣,到藝術家心中接收的就是靈感,我感覺這種山水的靈氣和藝術家的心性是分不開的,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美有吸收的能力。不能視而不見,看見任何景物無動於衷。為什麽寫詩?寫詩就是情感外化所至,更逼著妳對事物景物作細心的觀察。就是吸納人文和山水的精靈之氣,否則無法成詩成詞。只有這樣,不管畫人物、山水還是花鳥,畫出來的畫就會有一種詩意和超凡脫俗的氣質。就能打動觀賞者,就有一種內在的靈動生機。”就此,狄少英先生充分將詩詞的書卷氣質,書法、花鳥、人物畫的豐富錶達、金石的筆力轉化,通過文化高度的涅槃生發,呈現在“狄家山水”畫面中的氣象格局裏。嘆為觀止。“內美”與“自然之性”躍然紙上!
上一条:香港美術家協會總監一高平
下一条:没有啦! |
返回列表 |